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生长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一户抗战人家中,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对新中国的深厚情感,阐述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应当传承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拥军、爱民等优良传统,反映了几代老区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经历。
作者简介
侯万岐先生祖籍山东省曹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先后在中国驻瑞士、比利时、欧共体及美国使领馆工作,任
商务随员、商务一秘、经济商务参赞等职。曾任中国海关总署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外经贸部驻郑州副特派员、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副局 长。
1999年10月退休。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转折
全面抗战
投笔从戎
惨绝人寰
藏匿麦田
焚为灰烬
炸开大堤,饱受灾难
地震
第二章 觉醒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首战日寇
亲人惨遭杀害
加强党的建设
去姥姥家
芦苇里躲扫荡
第三章 砥砺奋斗
滥杀无辜,残害我同胞
设水牢,残害群众
逃出水牢
八路军没有走
永诀
弟弟夭亡
母亲病逝
临危受命,只身斗日寇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祖母的爱
母爱重生
伯母的爱
大自然赋予的爱
抗战中的一个中秋节
算命
第四章 变迁
可爱的家乡- -鲁西南
优良的革命传统
第五章 家族历程
衰落
幻灭
艰辛
第六章 路在何方
灯塔
思考
走革命路
分家
第七章 坚持抗战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接受党的教育
入党
奇遇
不辱使命
行动
依靠党组织
先解决吃饭问题
立竿见影
恢复菜园
以农为本
除掉“市霸”
转正
第八章 伟大创举
抗战将转入抗日根据地为主
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国际意义
历史教训与反思
捍卫马克思主义一神圣使命
崎岖道路
理想一定会实现
中国智慧
第九章 一切听从党安排
砥砺革命意志
革命之心, 大爱之情
一鞭子赶走闹革命
淬火铸钢, 战斗中成长
勇于担当
第十章 璀璨的明珠- -向庄抗日学校
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中国大中国大,小日本吞不下
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
孙中山
英雄胡阿毛
苏联卫国战争
马克思与恩格斯
汉奸汪精卫
自己动手,扩建教室
落实统一战线政策, 解决师资短缺
学生德智体全面 面发展
大生产运动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十一章 牢记使命,全心全意做好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创建民主政权
铲除封建会道门产生的社会基础,彻底取缔会道门组织
扩大我党影响,群众觉悟提高,迫使国民党党部撤回
落实党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农会的成立有助于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生产,发展生产力 破除封建迷信,解放思想
开展禁止贩毒吸毒的群众运动
禁止妇女缠足,开展“放足”运动,举办妇女识字班
发展人民武装,创建武装青年模范班、自卫队
兴办酿酒厂,为根据地筹集资金
建立秘密钞票印制厂
把根据地创办成子弟兵的后方医院
血与火中铸真情
第十二章 卓越的爱国主义者
为革命养育后代
热爱子弟兵,竭尽全力护理八路军的伤病员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用大爱拯救生命
纯真的母爱一最好的灵丹妙药
我与子弟兵的不解之缘
第十三章 大爱无疆
一个纯粹的人
拯救同胞于危难中
孝心无处不在
爱憎分明
第十四章 天下穷苦人是一家
固守传统节日,祈祷平安幸福
家乡的麻糖
我家的春节
从春节杀猪所想到的
对联
请祖宗回家过春节
老堂屋的情怀
正月初一
走亲戚
去祖母的娘家拜年
春节来拜年的亲戚
姑奶奶来拜年
元宵节
付之一炬
第十五章 永不忘的苦难慈爱的心
“田她娘”
有备无患
误食苦槐花中毒
一块花生饼
宝榆树
磨盘下现陈粮
“田她娘"之死
“吃青”
忆苦饭
第十六章 高尚的人
用辩证思维面对人生
勤劳一生
与纺车相伴一生
爱清洁、讲卫生
绿化环境
天人合一,保持生态平衡
由鸟鸦代孵雏鸡所想到的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第十七章 言传身教, 树立家风
大爱育人
孝心生根
平等待人的榜样
心心相印
不培育温室中的花朵
本色
再教育
偏爱
同第四代尿享天伦之乐
民族利益至上,舍弃小家, 切为了抗战
第十八章 抗战胜利, 为光明前途而奋斗
日本投降了
原子弹一纸老虎
参加游行,声援毛主席赴重庆和平谈判
美国帮蒋运兵忙
美国的洋面
顺应潮流,得人心者得天下
中国为什么能赢?
四八烈士追悼会
内战开始,突围成功,消灭蒋整编第三师,活捉赵锡田
一个荷兰盾
小小护理员
自序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的。
本书所记述的往事,除时代背景之外,其内容都是我本人亲身所经 历或慈样的祖母及其他亲人口述的往事。那个年代及其发生的许多事, 不是过眼烟云,而都是与民族、个人生死攸关、紧紧连在-起的。 很多 往事使我终身难忘,一直铭刻在心里。光阴似箭,数十余年飞驰而过。 我记忆中的往事宛如发生在眼前,继续活跃在我的脑海里。我感到有一 种力量迫使我把这些往事编撰成文传承下去,以告慰已故亲人,并对后 代也是一个交待,使他们知道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战争、建设年代为建立新中国、创造新生活而奋斗的,同时也衷 心希望有机会对了解这些往事的同胞朋友有所脾益。

1985年作者在马克思女婿隆格墓前

2009年作者夫妇同母亲在作者出身地院内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