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林语堂,又名玉堂,福建龙溪人,著名语言学家、学者、文学家。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 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内容简介
林语堂在文化学术领域涉足范围很广,正如他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而自诩。但他在多种文化事业中,毕竟最主要的成就和影响是在文学领域。本书从初版到再版,都主要论述文学家的林语堂,其他文化成果仅简略提及,这自然同我所从事的专业有关。本书在论述林语堂生活和创作历程中,对其作品作了较多评论。并将林语堂人物成长史与其文学创造历程并驾论述。为文学爱好者奉上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
万平近,1926年9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5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长期在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老舍等全国性研究会理事。专著有《林语堂论》、《林语堂评传》、《林语堂传》。参与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分别出版中、日、英、西班牙文版)。编选《林语堂论中西文化》、《鲁迅与中外文化》、《老舍读本》等书;发表研究鲁迅、茅盾、老舍、林语堂等作家论文数十篇,结集《新文学比较研究》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从龙溪村家子到美欧洋博士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文化追求
第二章 从语言学起步走进学术界
在北京大学期间的教学和学术活动
第三章 随爱国运动波涛前进
在“五卅”到“三·一八”期间
第四章 在“语丝”苗圃里茁长
北京、厦门时期与鲁迅的交往
第五章 第一部散文集,第一个“黄金期”
《翦拂集》与《子见南子》
第六章 从专职教授到专业作家的过渡
初居上海时期的学术生活
第七章 在“论语”旗号下驰骋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的创刊及其主旨
第八章 中西融合的“幽默”与“性灵”
30年代前期的文学观念和主张
第九章 从同盟到异途
与鲁迅及左翼文化阵营的相得和疏离
第十章 散文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
《我的话》及30年代前期的散文
第十一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迈新步
亦中亦西的生活和《吾国与吾民》的写作
第十二章 走进异国文苑之初
对西方人说东方《生活的艺术》及其他
第十三章 民族正气的颂歌,理想道德的礼赞
为抗战作宣传和《瞬息京华》
第十四章 在神州硝烟弥漫的时日
回国暂居和《风声鹤唳》
第十五章 胜利在望时的大后方之行
再度回国考察经过及反响
第十六章 失意年代的得意之作
《苏东坡传》和弘扬炎黄文化的译著
第十七章 多种追求中的书生本性
制造中文打字机和创作小说《唐人街》
第十八章 跨进二十世纪下半期
《朱门》和50年代初年的译著
第十九章 海外生活道路上的插曲
出任南洋大学校长始末
第二十章 远走欧陆,构想未来
隐居戛纳暨《远景》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冷战炽热年代的行踪和墨迹
两度越洋出访和一部心灵旅程
第二十二章 瑕瑜互见的小说新作
《红牡丹》、《赖柏英》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 响亮的晚钟
回归台湾前后的学术生涯
第二十四章 生命和创作的终篇
晚年生活和《八十自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从龙溪村家子到美欧洋博士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文化追求
林语堂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后55年,辛亥革命前16年,即1875年的10月1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那时,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到日暮途穷境地。林语堂出生的那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将中国的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四面八方的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加紧进行侵略和掠夺的罪恶阴谋。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救国图强,发动了维新运动。在林语堂出生的后三年,即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戊戌变法”,但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镇压下遭到惨重的失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此起彼伏。1896年以山东的大刀会起义为前奏,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以农民为主的反帝大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联合进攻下失败。清政府屈膝妥协签订了“辛丑条约”,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中国人民是在血和泪之中迎接20世纪到来的。
林语堂的祖籍是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又名龙溪)。其祖父是漳州北郊五里沙村农民,1864年太平天国军朱利王部进入漳州时,随军做挑夫而不知所终。他祖母改嫁,他父亲及叔伯仍不改姓。那时,基督教已经传入漳州,林语堂祖母成为早期入教的教徒之一。其父也跟着信教,名叫林至诚,含有笃信基督意味。林至诚9岁时失去父亲,年轻时就靠出卖劳力、做小商贩为生。据林语堂回忆,他父亲“是自力更生的人。他曾在街上卖糖,也曾卖米给囚犯,利润很高。他还将五里沙的竹子卖到漳州。两地十英里或十五英里左右。他肩膀上有一道扛竹竿造成的凹痕,一直没有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