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 我的帐户 | 我的暂存架 | 代查代找 | 联系我们
首页 图书 影视 音乐 期刊 百货
facebook
人物传记 | 中医养生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外国经典小说 | 樊登推荐 | 张爱玲全集 | amazon畅销书—小说 | 理想国译丛 | 南怀瑾全集 | 图书精彩专题 | 著名作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排行榜


暂无大图
看不见的孩子 一座美国城市中的贫困 生存与希望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调查记者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中信出版社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非虚构图书),共获5项著名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入选《纽约时报
市场价:¥88.00
会员价:$43.95  VIP价:$41.75
作者: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ISBN:9787521753783
版次:1 版    印次:1 次
开本:32    页数:1     装帧:简装
商品所属分类:图书 -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总论
会员促销价: $35.16 (20% Off)   VIP促销价:$33.40 (24% Off)
7-10个工作日从新泽西发货,免运费,满$39免$3.99包装处理费。了解详情    
预订价: $36.95 (16% Off)
9-12个工作日从新泽西发货,每笔订单不论金额多少,免包装处理费,只收取$9.99运费。此订购适合机构(如图书馆、中文学校等)或者一次性购买较多的顾客。了解详情    
  

商品简介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非虚构图书奖),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又获得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2. 共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5项著名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3. 入选《纽约时报》《时代》《大西洋月刊》年度十佳图书、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年度书单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平台的年度书单。
4. 耗时8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325份各类文件,“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5. 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6. 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联合推荐。
7. 联合国总部资深译员翻译。
8. 题材类似《乡下人的悲歌》《扫地出门》《下沉年代》等。
内容简介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 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最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其他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作者简介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该校教授非虚构写作。埃利奥特于2007年(新闻专题报道类)和2022年(非虚构图书)两获普利策奖,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埃利奥特和她的作品曾获新闻和出版界的多项重要奖项,除普利策奖外,还包括但不限于哥伦比亚大学杰出奖章、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奖(Scripps Howard Award)、海外媒体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最佳杂志报道奖、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奖、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奖、大卫·阿伦森奖(David Aronson Award)。
埃利奥特的第一部图书作品《看不见的孩子》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共获得包括普利策奖(非虚构图书)在内的5项图书奖,并另获4项提名。除获得多项图书奖外,《看不见的孩子》还入选了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评选的年度图书书单,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书单、《时代》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书单、英国《泰晤士报》2022年度最佳图书书单(传记与回忆录类)等。
精彩书评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
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最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第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
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必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经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
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
《纽约时报》
埃利奥特是一名出色的调查记者,不仅与她笔下的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联系,而且与这家人接触到的许多其他人也经常联系,从老师、朋友到福利工作者,不一而足。在《看不见的孩子》中,她还呈现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让公众注意到贫困者的困苦挣扎是记者的最高使命之一,在这一点上,《看不见的孩子》可以比肩《这里没有孩子》(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和《普通家庭》(Random Family)。
《华盛顿邮报》
作者对美国的贫困和种族主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也描绘了一名年轻人的顽强与韧性。
《时代》周刊
对一个家庭的温情描绘,对美国残缺的福利制度和种族主义政治的全面呈现。
《大西洋月刊》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必将成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
《新闻周刊》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第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一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书中自始至终展示出的一种特质使这部作品比新闻报道更上一层楼,这种特质便是街头活动必需的关键品质:尊重……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但还是有一些胜利,的胜利或许是历经起伏、分离、监禁、痛苦、饥饿后依然维持不坠的家庭纽带……当然,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必将成为一部经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经典之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
《看不见的孩子》讲述了达萨尼·科茨8年的生活,故事令人难过,有时让人痛心。科茨一家无家可归,靠福利生活。埃利奥特跟随他们见证了社会住房的不足和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贫困、官僚作风、饥饿和暴力等困境。这部及时的作品既揭露了制度的缺失,也展现了达萨尼一家的绝望处境,有理由令人愤怒,也有理由令人感动。
《卫报》
《看不见的孩子》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阐释了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和美国黑人代代相传的贫困的残酷后果……是对当代美国的精湛描绘,令人难以忘怀。
《金融时报》
从令人难以忘怀的开篇到意涵丰富、令人吃惊的结尾,《看不见的孩子》让我震惊、振奋、愤怒、醒悟、流泪,难以抑制地沉浸于这本书狄更斯式的深度中。这本书一身多能,是一项惊人的报道壮举,体现了深切的公民之爱,关于家人间强烈的爱的故事感人至深,最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一部美国经典。
阿亚德·阿赫塔尔(Ayad Akhtar),小说家、剧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埃利奥特的报道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自始至终,她都以无尽的好奇心和深切的共情,关注着许多人或许是无意识地努力无视的社会状况。
霍华德·W. 弗伦奇(Howard W. French),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目录
达萨尼和她的家人 IV
地 图 VI
作者说明 IX
序 言 XI
第一部 “房子并不是家”:2012—2013 1
第1—8章
第二部 赛克斯一家:1835—2003 83
第9—12章
第三部 根部休克:2003—2013 129
第13—21章
第四部 “被火烧到会疼!”:2013—2015 201
第22—27章
第五部 达萨尼的离开:2015 259
第28—36章
第六部 “忍受任何一种生活”:2015—2016 413
第37—39章
第七部 达萨尼的道路:2016—2021 469
第40—45章
后 记 549
致 谢 559
注 释 565
 
精彩书摘
第1章
达萨尼是听着呼吸声醒来的。
弟弟妹妹们裹着外套和毛毯,黑暗中看得到他们的胸膛在起伏。他们还没醒。大姐总是第一个醒来。
达萨尼环顾房间,只能看到其他人模糊的侧影——借着下面的街灯隐约能看出下巴或额头的线条。老鼠在地板上跑来跑去,蟑螂在天花板上爬。一个小水槽滴滴答答地漏水,生锈的水管里满是霉菌。
几码开外是他们用来当马桶的黄色水桶,还有一个床垫,妈妈和爸爸在上面紧抱着睡在一起。以他们为中心,8个孩子向着各个方向躺得横七竖八:2个男孩和5个女孩的床交错着把最小孩子的婴儿床围在中间。一个电吹风架在牛奶箱上权当婴儿的取暖器。
孩子们练出了什么都吵不醒的本事。他们在墙上一个不断掉落锯末的破洞旁边打着鼾,像哮喘病人一样深深地吸气。他们有时咳嗽,有时说梦话。只有他们的姐姐达萨尼是醒着的。
11岁的达萨尼个子很小,胆子也不大。她长着一张精致的鹅蛋脸,明亮的眼睛像猫头鹰一样观察着一切。她的表情会从淘气突然转为惊异。别人常说她的高颧骨和栗色皮肤长得美,但她似乎从不在意那些评论。她知道自己有一口整齐无瑕的好牙是很幸运的事。矫正牙齿对她来说是做梦,因此牙齿整齐等于中了彩票。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暂无购买信息!

相似商品  
代价高昂的健康:美国卫生保健怎么了、怎么办?(一本书读懂盘根错节的美国医药行业) 看病也可以讨价还价?顶尖医学学府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医生、犀利作家诊断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疾患、反思医疗适当性的良心之作。
代价高昂的健康:美国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一部读来心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
将熟悉变为陌生: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睿智访谈。 关于今天的人的境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伟大的社会学家 × 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这代人的思想小书。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
日本新中产阶级(傅高义作品系列) 解读邻国经验,应对转型阵痛。“哈佛中国先生”、《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经典作品,深度解读日本社会快速变化之际的新中产阶级。成为“光明新生活”标杆后,新中产阶级对重塑社
日本新中产阶级(傅高
《幻象》(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普利策奖得主的超前预言,在真相被遮蔽的时代如何清醒生存)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豆瓣原版9.7分,启发《娱乐ZHI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普利策奖得主全面剖析流行
《幻象》(流行文化研
风暴来袭 美国资深战地记者亲历美国国会暴乱,揭开美国社会撕裂之觞
风暴来袭美国资深战地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中文版超100万册销量的阅读指导经典,教会你从海量信息中读出真知识,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理解 初高中学生阅读常备书,3万多位豆瓣网友五星推荐。只有主动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让你明确阅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文版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全集)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全
冲动的美国 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 金灿荣、赵向阳联袂推荐!一部二战以来的美国社会发展简史一本书带你深度了解美国人眼中的美国问题,还原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美国社会。
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增订版)《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成名作+代表作 商务印书馆 何以为家?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成名作解读“家庭”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快乐上等:女性怎样自在地活(“本书就是为了想活得自由的你准备的指南书。”——上野千鹤子 一本写给女性的行动纲领。愤怒与快乐的极限对话,九场棋逢敌手的较量!
快乐上等:女性怎样自
新知文库74: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本书教你如何淡定解决
新知文库74:一念之差

战略合作伙伴: 中图在线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壹嘉出版
  首次购物
·如何注册
·如何购买
·如何找到商品
·安全说明

  付款方式
·支票付款
·信用卡付款
·现金帐户余额付款
·优惠券帐户余额付款

  配送问题
·送货方式
·订单运输情况查询
·配送时间及费用
·全球配送

  我的账户
·查看订单
·暂存商品
·优惠券帐户
·现金账户

  售后服务
·退货服务
·换货服务
·缺货商品处理
·产品小知识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3-2022 Timesbook.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