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
★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营销支持,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推
内容简介
《信任论》是一部理论社会学著作。本书对信任的分析,从借鉴当代生物学的理论探讨人之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开篇,广泛涉及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并且构建了分析信任问题的庞大框架,涉及有关信任的方方面面问题,包括有关信任的起源、定义、功能、载体、现象等。
作者简介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1986年在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辍。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思想清晰度很高的学术著作。我在这里说起“清晰度”,是因为我想起了如今的城市中已变得很差的空气能见度。偶尔能看见远处的山,便会心生喜悦,读此书时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朱正琳 文化评论家
★建议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反过来从最后一章“杀熟”开始。衡量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就看它能否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底部。
——朱学勤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信任论》的出版,会为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启发。
——香港科技大学 社会学教授 丁学良
★积三年之努力所著的《信任论》是国内对这一领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正如识者所言,该书固然“学院气”甚浓,却不挡其清晰的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
★这本书虽说是学术著作,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其手起刀落的文笔带给人一种知性的紧张和清晰。称得上是本土学术研究对当代生活的一个贡献。
——《文汇报》书评撰稿人 周毅
★《信任论》旁征博引,融古贯今,揭示了信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现象之间的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 贺力平
★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罗辑思维创始人 罗振宇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第二章 人的本性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
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第六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
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
第八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
第九章 秘密社会
第十章 货币与信任
第十一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第十二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
第十三章 走向杀熟之路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姓名索引
精彩书摘
《信任论》:
社会生活中需要扬善抑恶。狭义地说,扬善是道德;广义地说,两者都属道德。狭义地说,道德长于扬善,不擅长抑恶。抑恶的更有效的手段是以毒攻毒,是惩罚。硬性的惩罚靠法律,更有弹性和宽泛的惩罚是中止互惠。广义地说,因互惠可以抑恶,也属于道德。在现实中扬善与抑恶是共存的,即使只从这个意义看,狭义的道德也该与互惠有所融合。
互惠的特点是以重复相遇为前提,相反在一次性遭遇时每每背叛。改善的一个办法是重视和建立信用。当“好合作”、“高质量”这些声誉建立和传播时,与你没有过联系的人也增加了对你信任、与你合作的可能,而为了保持这种信用,你也只好对一次性遭遇的人按角色的规定去办。互惠加上信用,在行为方式上就更趋近道德了。追求信用,主观上是出自对“回头客”的期待,客观上却可能是因为社会中档案记录的健全。这正是制度企图克服“一次性遭遇——背叛”的用心。五、艾氏理论前提中的缺陷——忽略了零和博弈的起因
艾克斯罗德明确说到,他的研究有三个前提:1.没有权威(或日第三者)的干预;2.没有道德因素的进入——这两点我们刚刚提到;3.“非零和对策”——他说:“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为了学到更多关于在重复囚犯困境中如何有效地选择,需要一个新的方法,这个方法必须从对非零和对策所固有的策略可能性有深刻理解的人那里得到帮助。”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