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1、《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以2006年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为素材写的传记,紧扣时代、贴近人物、血肉丰满。
2、第三方视角。陶涵是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他以异邦人的身份,既沉潜于中国历史之中,又超脱于中国历史之上,《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摆脱中国原有党派、政团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利益需要。
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完整引用蒋介石日记的传记 。不是自传胜似自传。本书完整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去世,88年神秘而复杂的一生。陶涵亲赴胡佛研究所,利用蒋介石日记为其做传。日记坦陈个人心迹,直视内心。
4、深入:陶涵遍访蒋氏故旧、同僚和部属中的健在者,熟悉美国政情,历访美国军政要人,查阅大量机密档案。对那一时期的中美,包括台美之间复杂关系了解深入。
5、《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改以往对他残暴古板的评价 。他年少风流,却对美妹情有独钟;他军功显赫,却后来一败涂地;他脾气极坏,却偶尔伤感哭泣;他称中共为匪,却敬佩其纪律。呈现复杂矛盾的蒋介石,展现政治家的人性与人情。
6、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刻下现代中国艰难转身的每一瞬间。西安事变是否真的改变了历史?抗日问题,他究竟有怎样的抉择? 蒋介石与宋美龄琴瑟相和,俩人政见相左时他如何抉择?蒋介石遭遇尼克松背叛,失望无奈中他作何选择?有温度的笔墨,再现历史细节。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作序,史景迁推荐!
内容简介
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盖了他的复杂功过。然而蒋介石是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都曾掌权的政治家,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时间长度近代少有人能及。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以及世界局势的复杂变换。
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这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忠诚至上,却也会行径残暴,运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本书是一本紧扣时代、贴近人物的蒋介石传记。不论你怎么看待蒋介石一生动荡岁月的功过,这本书里他的故事大有可观。
作者简介
陶涵(Jay Taylor),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通晓中国事务。曾任职美国驻台北使馆,负责政情报告与分析;美国与中国建交后,任美国驻华(北京)大使馆政治参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现为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精彩书评
蒋介石非但不是无能,反而是有远见,训练有素而且精明的策略家。他精准预测了许多政治事件,其所在高度更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家难以chao越的。
——华盛顿邮报
陶涵拿新史料为基础,以全新观点诠释蒋介石不凡、长寿的一生,并且对蒋的动机和行为提出具争议但让人信服的新解读。此一生动活现的论述,将会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专业之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黎安友
透过蒋介石日记的慎选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蒋介石的个人特质。日记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军事局势的生动细述,他让我们更贴近这些还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种程度上,陶涵在蒋介石与他置身的世界之间建构了更具个人感性的连结。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景迁
本书以蒋介石为线索,揭示了那一时期中美(包括台湾地区和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这一方面史料和史实的开拓、挖掘来说,其深入程度,大大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本同类著作。我以为,这是陶涵先生此书的大成就,也是其贡献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 杨天石
这本由哈佛大学出版、陶涵执笔的迷人传记让我们看到,过去对蒋介石和国共内战的传统观点是扭曲不实的。这是第yi本充分运用蒋家档案的蒋传,其中包括蒋的亲笔日记。书中呈现的是一个微妙有远见的思想家。
——《经济学人》
陶涵并未隐藏蒋的残暴和外交上的失败,他尊敬蒋介石是因为意识到,蒋以合理的手段统治一个几乎无法被驾驭的国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国顾问,蒋更了解他的敌人们。
——《出版人周刊》
目录
杨天石推荐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第二章 北伐与内战
第三章 南京年代
第二部 抗战
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第五章 蒋介石和他的美国盟友
第六章 中国战区
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第三部 内战
第八章 妄想胜利
第九章 大失败
第四部 岛屿
第十章 荒漠甘泉
第十一章 管理保护人
第十二章 换档
第十三章 尼克松及晚年
上卷注释
下卷注释
精彩书摘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近午时分,在迭遭战火摧残、炽热的重庆,一名助手拿着一台短波收音机进入蒋介石宽敞但简朴的办公室,打开东京电台频道,几分钟后,通晓日语的蒋和日本人民一样静静地听到了裕仁天皇的首次“御音”广播。代表日本灵魂神圣化身的裕仁要子民“忍其不能”,为了保护无辜性命不再受敌人“残忍”的炸弹伤害,他接受了盟国领袖的“波茨坦宣言”。换言之,“伟大”的武士之国无条件地投降了!
终于,大战结束了。中国人民在蒋领导下浴血抗战八年,有一半的时间更是孤立无援。其实自从一九三一年日本入侵东北以来,抗日战争即已间歇性地开打。经过十四年的冲突,中国士兵至少伤亡三百万人,可能另有一百万人因病及营养不良而亡故。阵亡的士兵中绝大多数——九成以上——是蒋的部队。死于战乱——炸死、烧死、饿死、淹死、被枪打死——的中国人民还有九百万人。不同时期,前后有数千万人成为难民,很多人颠沛流离死在逃难途中,不少人则在难民营过世。从上海等大城市逃离出来的中产阶级家庭几乎失去了一切;数百万个农村家庭则是日本皇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的牺牲者,沦为赤贫。有些城市整个被夷为平地——有些城市,如长沙,还不止一次遭到焚城厄运。
当天傍晚,蒋来到重庆酷热不堪的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宣布这个消息。和往常一样,他穿着朴素的军服,笔挺地站在麦克风前。他的秘书陈布雷当天生病了,因此他本人亲自撰写讲稿。他调整了一下眼镜,用他清晰的尖嗓子向全国同胞报告日本投降了,他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也不忘褒奖盟国。他说:“正义必然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了他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了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绝大部分中国人听不懂他浓厚的宁波腔,但大家晓得是他在讲话。接下来他谈到未来:“如果这一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争,那么我们同胞们虽然曾经受了忍痛到无可形容的残酷与凌辱,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大家决不会计较这个代价的大小和收获的迟早的。”然后,他迂回暗指内部敌人,提到说:“相信我们武装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并不一定是永久和平的完全实现,一直要作到我们的敌人在理性的战场上为我们所征服,使他们能彻底忏悔,都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分子,像我们一样之后,才算达到了我们全体人类企求和平及此次世界大战最后的目的。”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