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是赵元任先生在哈佛大学开始的。据《赵元任年谱》.所载,赵先生曾先后两次执教哈佛。1942年,他在哈佛暑期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同时主持ASTP(ArmySpecialTrainingProgram)项目,并兼任哈佛中文教学部的主任。从那时起,哈佛大学的中文教学便开始了她现代化的历程。’正如TimothyLight教授(1982)所说“Let us not forget that Y·R·Chao was the pioneer in what is now the accepted mode of teaching Chinese.”(我们绝不能忘记:赵元任是我们今天教学模式的创始人。)这里追述历史的目的不仅因为今天北美的中文教学仍得益于赵氏奠定的模式,同时也想说明哈佛中文教学所坚持的两大传统的历史来源:教材用“地道的口语”说话、上课用“直接的方法”操练。 ·
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学及第二外语教学的理论经历了乔姆斯基革命的疾风暴雨。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赵氏创立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落伍,反而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为了继承和发展赵元任先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哈佛中文部的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一至五年级的中文教程。一方面认真实践赵先生“说地道的口语”的原则,另一方面努力开辟一条“写典雅的文章”的新路。粗而言之:一、二年级的汉语习得以‘‘地道的口语”的教学为基础,适当地引入正式典雅的语体;三、四年级在巩固基础口语的同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典雅的文章”(包括正式口语)的训练;五年级则专注于典雅的写作和正式口语的训练。就教材而言,一年级的《初来乍到》和二年级的《人乡随俗》以“地道的口语”为主;四年级的《说古道今》和五年级的《文以载道》突出“典雅的文章”;而三年级的《知人论世》则为承前启后的过渡(从“地道的口语”逐步过渡到书面的正式语体)。根据这一体系的构想和要求,以教授口语为主的《初来乍到》和《人乡随俗》中的课文,均由教师自己编写;过渡性的《知人论世》既有著名作家的原文,也有教师自编和改写的文章;重点为书面语的《说古道今》和《文以载道》中的文章,几乎全部选’自书刊杂志中的原文。
我们认为,海外汉语的教学当以教授和习得“语言(普通话)”为根本宗旨。因此,尽管我们力图使所写和所选的课文生动有趣并能反映传统文化和当代问题,我们更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语言的教学和习得上有所突破。本着这样的一种考虑,一年级的教材努力做到合理分布词语的音、形、义以及语法和语用的难易等级;二年级的教材努力达到语法、词汇及语用上的“自然口语性”和交际上的“话语适用性”;三年级的教材力求从口语向书面语逐步过渡(词汇用三角标口、语、五星标书面语);四年级的教材承接三年级进而加强书面语感的培养,刀训练正式与非正式语体的辨别能力;五年级的教材则以书面用语为中心(如“韵律词、嵌偶词、常用古句型”等),通过“文白兼容法”和“文章典雅度”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正式语体的写作能力。总之,我们努力使这部教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这套教程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参加编写的教师不仅各司其职,而且各尽其责。作为主编,我首先要感谢哈佛中文部各位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没有教师们的热情和奉献,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我要特别感谢哈佛东亚系的前系主任PhilipKuhn教授和现系主任MichaelPuett教授,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哈佛中文部今天的发展,就不会有哈佛北京书院,也就不会有这套教材的计划、编写和现在的成果。
这里我们还要感谢Language Consortium所给予的经费资助(五年级教材),使我们有可能得到哈佛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帮助。特别感谢万敏教师,她为《文以载道》的前期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还有煌海、章琛、李铭佩、Alexander、Ilona Szonia Budapesti等同学,他们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帮我们做了很多繁琐细致的资料校对的工作。我还要代表我们编写组的教师感谢KeithMcMahon教授,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我们讨论教材的问题,并亲自校改《文以载道》每篇课文的英文提要。在教材的试用过程中,参与各年级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特别是在哈佛北京书院任教的许多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以及使用教材的许多同学,都对教材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此,我深表感谢。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杜维明教授和王德威教授的热心支持,使我们有幸得到燕京学社和CCK基金的资助,在教材出版之前,召开了一个小型专家座谈会(2006年春),专门就五年级的《文以载道》和配套使用的《汉语书面用语初编》进行研讨和修正。我们感谢与会专家:林培瑞、顾百里、普佳明、陆俭明、王宁、崔希亮、王洪君、宋柔、沈阳、王云路等教授,他们每一位都给我们的教材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宝贵的建议。尽管现在的成果离他们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连今天的水平也难以达到。
最后,让我代表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教师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刘援副社长、徐群森分社长,还有王丽编辑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他们不仅慷慨承出这部教材,而且态度认真、工作负责,为这部教程的版面设计、资料查对、内容校勘等一系列出版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毋庸讳言,编写一部系列性的教材,对我们来说还是首次尝试。我们虽然力图走出一条新路,但由于时间、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其中必然有很多不妥、不当和有待修正改善之处。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教材的教师和同学,不断给我们提出批评建议,使之日臻完善。
目 录-------------------------------------
第12课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快乐一点 周洪
第13课 网络民主的局限 毛寿龙
第14课 我的父亲 寄北
第15课 关于“文化沙漠”的讨论
PART A 流动型的香港文化 郑培凯
PART B试析深圳文化沙漠化的原因 衷哲
第16课 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陈生洛
第17课 新片《手机》引起重大争议 影评综述
第18课 寻找民间的记忆 吴娟
第19课 传统史学遗产不应轻易抛弃 余亲
第20课 结婚进行曲 候文咏
第21课 城市文化——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 龙应台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