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与百年孤独齐名 世人所谓之神书
它诞生在战乱不息、饱经苦难的塞尔维亚,它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它完全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与传说熔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它出自一位文学“帝王”之手——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帕维奇,他具备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它就是《哈扎尔辞典》小说万神殿里的高级,一座梦的宏伟大厦,无数本《小径分岔的花园》搭建起来的巨大迷宫,语言、宗教、历史、梦无一不得到了精深的阐释
本版为《哈扎尔辞典》阳本毛边收藏版,仿古压花染边本。
装帧特点:
1. 采用目前国际上高端的仿古图书制作工艺
2. 全新工艺的竹节,比阴本更见立体感与雕塑效果,凸显中世纪艺术的感觉。书脊上有蝙蝠状魔鬼、长灯笼花、哈扎尔鱼鳞状果实“库”。
3. 书壳表皮采用高档的布达佩斯红皮革,以厚实的荷兰板做衬底。
4. 封面采用四色电化铝套烫,这是一种高要求的工艺,难度极高。与阴本相比,更具有装饰效果,视觉上更美观。
5. 内文采用四色仿古印刷,将古代典籍的古朴浑厚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6. 书页三边采用不规则切边,再加上切口边缘的做旧喷色,高保真地保留了古卷的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古色斑斓的效果。这种切边国内罕见,比一般毛边本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
7. 制书中的所有折页和制壳效果都由手工完成,工期长,成本高。
★ 阳本与阴本有11行字不同
★ 圆脊皮面烫金竹节精装
★ 附哈扎尔汗国地理图
★ 附哈扎尔汗国人物图
★ 附犹太·哈列维诗六首
内容简介
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
哈扎尔人自己写的历史已淹没无闻,只能通过这三大教的文献来佐证这次大论辩的结果,但三个宗教记载的结果相互矛盾,都认为自己一方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十七世纪末,也就是几百年后,有一本哈扎尔辞典面世了,包括三大教关于论辩的记载,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绿书、黄书,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但十七世纪这本书也已佚失,很难看出它的原貌。况且,这部书难道仅仅是要记录这次大论辩吗?
在这些结构下,作者巧妙地加入了另一条隐秘线索:哈扎尔人在改宗前的原始宗教:捕梦者的宗教。捕梦者能在不同做梦的人的梦中跳跃,所有人的梦自成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人活着。捕梦者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阿丹?鲁阿尼的知识。
阿丹·鲁阿尼是个天神,有人认为即是亚当,神性低于上帝,人们可以通过获得阿丹的知识,借助阿丹无限接近于神。但阿丹的神性时大时小,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在阿丹神性较大时接近它。十七世纪红、绿、黄三书作者(他们是从哈扎尔大论辩时期的人托生而来),就是在这个特殊宗教影响下,通过捕梦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拼凑出哈扎尔宗教的情况和历史,具备了接近阿丹的条件。可他们却在见面时死去了。同时还有三个魔鬼作为破坏者而存在,他们要防止人类得到关于阿丹的知识。十七世纪末这危险不大,因为阿丹?鲁阿尼正处于神性较弱期。到了一九八二年,正是阿丹神性的高峰,此时从三个十七世纪辞典作者转世的三位学者又开始集拢这神秘教理的知识,并有可能再次获得这个知识,害怕人类接近阿丹的三个魔鬼组成的“圣家族”杀死了两位学者,使另一位坐了牢,这个知识再次成为断片。这些断片汇集成了第二版,也就是如今读者手中的《哈扎尔辞典》。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
——罗伯特·康弗(美国评论家)
★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的作品。
——道格拉斯·塞博尔德(美国评论家)
★《哈扎尔辞典》使其作者得以跻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使的行列。
——萨维列沃依(俄罗斯评论家)
目录
卷首导语
一、《哈扎尔辞典》编纂始末
二、《哈扎尔辞典》版本溯源
三、《哈扎尔辞典》使用说明
四、达乌勃马奴斯母版序言残片(译自拉丁文)
达氏母版于1691年面世后被毁
红书--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绿书--伊斯兰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黄书--古犹太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补编一
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
-初版《哈扎尔辞典》的编纂者
补编二
阿布·卡比尔·穆阿维亚凶杀案证词
笔录(节录)
结束语
辞条索引
中译本译后记
附录
犹太·哈列维诗六首
精彩书摘
《大羊皮录事》中的时间是以哈扎尔式的大年代,即战争年代来计算划分的,后被希腊年代重新划分。《大羊皮录事》的起始部分已遗佚,因为那名使者因过问斩,他身体的一部分被斩断分身,那上面的文身记载的正是哈扎尔年表第一、第二部分。所以,哈扎尔的故事只得从保存下来的那部分身体上的记载开始,也就是从哈扎尔年表的第三部分开始。公元七世纪(按今天的历法),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远征波斯时,曾得到哈扎尔人的襄助。哈扎尔人在他们国主齐埃拜尔带领下,参加了对第弗里斯的围攻,后于公元627年撤兵,留下希腊军队独自与敌对垒。他们说一次协同征战具有某种高于一切的重要性,但出征和班师并不出于同一法令,同一契约的内容在履行前和履行后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地震过后,就连植物生长的方式也会和地震前有所不同。哈扎尔年表的第四部分叙述了战胜保加利亚联军的故事,那时正值一部分匈奴部落被攻占的时期,另一部分以阿斯帕卢克为首的匈奴人则撤兵向西,一直退到多瑙河边,这些匈奴部落粮草断尽,思维僵硬,不知所终。第五和第六部分(文在使者的前胸)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二世时期哈扎尔王国战事录。查士丁二世遭废黜后,被囚禁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赫尔松,他在那儿越狱成功,赤身裸体朝哈扎尔人的地域出逃,一路上,为了不被冻死,他钻进厚厚的石块下面睡觉。抵达哈扎尔可汗宫廷时,他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且娶了可汗的妹妹为妻。后者改奉希腊教,并取名泰奥多拉(是皇后即查士丁一世之妻的名字),不过,她根据哈扎尔人的一贯想法,还是认为上帝是在圣母马利亚的梦中出现的,上帝用一个梦想之词使其受孕。所以说,查士丁二世第一次获救是在哈扎尔人那里。第二次他是在那里送命的。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若能在哈扎尔人那里找到庇护所的话,那他也休想从那儿逃走。拜占庭另一位皇帝提比略曾派出一使团去哈扎尔宫廷,要求哈扎尔人让查士丁二世跟他们回国,查士丁二世趁此机会再次出逃,并率众攻打君士坦丁堡。查士丁二世再次登基后,忘记了哈扎尔人曾给他的款待,于公元711年派兵讨伐曾囚禁过他的赫尔松,而这一地区当时亦属哈扎尔的领地。这次对哈扎尔王国的进攻使查士丁二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拜占庭军队中有一支叛军得到哈扎尔人的支持(他们已经控制了克里米亚),交战中,查士丁二世及其儿子提比略被杀,提比略是哈扎尔公主所生,也是拜占庭希拉克略皇朝最后一个继承者。简言之,哈扎尔人先是收留了被追捕者,但他们也毁灭了追捕者,这两者是由同一个人来扮演的。根据《大羊皮录事》记载,哈扎尔年表的第七部分即最后部分是文在那个哈扎尔使者的腹部上的,其内容是说曾有一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存在于世,他们的居住地与真正的哈扎尔人所在地相距遥远,人们常常将两者混淆。那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企图在相同的名称上获取好处,这便是为什么那个真正的哈扎尔使者的大腿上文着警语,其内容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另有文身的使者会出现在哈里发和拜占庭宫廷,但文在他们身上的并非哈扎尔的史实,而是另一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的故事。那些“另外的”哈扎尔人甚至会说哈扎尔语,但他们能使用这一语言的时间只有三四年的光景,跟留一头长发所需的时间差不多。到时候,他们会突然忘记这一语言,话讲到一半便哑口无言了。使者言称,并由其身上的文身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可汗的代表、真正的哈扎尔人的代表。他还提醒别人注意,有一时期,希腊人曾和冒充真正哈扎尔人的另一部落哈扎尔人结盟,这些均记载于哈扎尔年表第七部分中。第七部分还有的内容是: 公元733年,反对圣像崇拜的利奥二世促成其子与哈扎尔可汗之女伊林娜的婚姻。这一联姻产生了后来的拜占庭皇帝哈扎尔?利奥四世(775—780在位)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